魏晋士族阶层分明,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看书时觉得士族们门第观念太强,压抑爱情天性,但回头看当下的自己,何尝不是门内之人?
老师排座次,先要引经据典,装饰自己的虚伪势利,再逐一问你出身如何背景深浅。你如何前来?几匹马几驾车?这部电影不只是歌颂爱情,还在与世俗对抗,从开头的化妆到结尾的出嫁,越是权贵越钟爱化妆,但妆容下的他们如鬼如魅偏不像人。
可是什么样才像人呢?或许人就是如此,从魏晋到现在,由中到外
晚上看完了徐克94版的《梁祝》,反派马文才从来没有露面,新加了一个暗恋梁山伯的同性角色亭望春,曾经也女扮男装求学但是最后嫁入士家的祝母和若虚大师之间的故事线,这些设定让这个经典的故事有了不超脱经典框架下的新意和深意。
梁祝故事里的英台跳进了梁山伯之坟双双化蝶,但是现实中的英台有多少最后不会变成祝母呢?阻挡在爱情面前的究竟是什么,是性别,阶级还是不容挑战的封建父权呢?21世纪的今天,已经距离3世纪的晋朝过去了一千多年,“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真的有本质改变吗?或者说
有几个印象过于深刻的地方值得拿来说一说。
画在纸上的蝴蝶,贴在灯罩上的画纸。蝴蝶,灯,其实更像飞蛾扑火。最后大师把画纸撕碎了,撕碎的是介质,于是蝴蝶便飞了出来。
老爷脸上的妆,越浓越好,妆越来越浓,老爷的脸却越来越丑陋。
杨采妮的血泪,还有浓妆溶在大雨里的那场戏,他们分别时也是一场忽然而至的瓢泼大雨,情愫被确认了,最后依然在一场暴雨中,面子上的妆彻底被冲毁了,素颜的英台无比动人,门庭、官场、面子统统被留在人间的土地上,而她跌入坟中,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虚虚的亭望春
今日看完了这块中华历史文化上一块闪闪发光的瑰宝。相信很多人无一例外都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略有耳闻,说来惭愧,小时候只是知道大概的故事和结局,长这么大第一次认真地看他们的故事,也还只是通过电影的形式来感受其魅力。虽然没看过原著小说,很多剧情与细节我不了解,也不知道改编不同之处在哪里,但我不得不说,徐克这部梁祝实在是拍到我的心坎里去了。伴随着凄美婉转的《梁祝》音乐,我写下这篇文章,诉说着我内心深深的触动与思考。
电影(故事)台词非常多的地方都设计的非常巧妙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着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由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情况。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世家大族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抬升自己的地位,相互通婚联姻,实质是群体利益的最大化,是士族垄断社会进步的门槛,以此奠定了故事的基调。这一版拍出了梁祝悲剧的核心,原因不是什么马文才,也不是父母棒打鸳鸯,阶级之差不是两个人能抗衡的,世族门阀的力量也不是一个祝家能够挑战的,世家与寒门要结合就得面对整个时代的阻力。《梁祝》是悲,却非惨,他们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
人人都叹梁祝的悲剧,但今天我看到的是祝母。
为什么说祝母才最可怜?
影片里的祝母甚至连名字都不需要被提及。
她是谁?
她是时代下男人的附庸、是用来光耀门楣的工具、是世家大族看似风光背后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祝母不完全是愚昧风向的捍卫者,只是在魂和皮之间,她选择了皮。
她不愚昧,她知道错的不是门第不匹配的两个人,错的是时代。但前一批人造就了时代,就需要有后一批人为时代买单。
她是清醒的,她深之二者只能择其一,个人的生死荣辱改变不了时代悲剧。
她不敢
【梁祝】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yuyangsl.cn/video/id-2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