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国产动漫都没什么劲,以熊出没和喜羊羊等幼稚卡通为代表,小学时候看的大头儿子、葫芦娃、海尔兄弟什么的反而优秀些,今天才发现我国最优秀的动画要倒到上世纪40到90年代,好不汗颜!
比如1941年上映的我国第一步长篇动画电影《铁扇公主》就是一颗耀眼的启明星。相比之下,2015年好评如潮的《大圣归来》我觉得一点也不喜欢,动画电影的好坏不在于技术和像素,在于艺术和趣味性。
《铁扇公主》太有趣了,细节多脑洞大,取材于西游记的“孙行者三借芭蕉扇”段落,而不拘泥原著做了不少改编
看到这部动画时让我大吃了一惊。这部动画在细节上无一不透露着当时迪斯尼动画的创意,说得具体点是迪斯尼黑白动画时代的创意。但这些创意放在这里却几乎没有让人感觉生硬的地方,对此照样能够运用自如,并很好得把握住了分寸。然而这部动画却也不只是把这些迪斯尼的创意拿过来而已。动画从各方面都像是东方人的手笔,无论角色形象、布景还是配乐,所透露出来的无一不是中国古典的风格。如此看来这部动画并非只是单纯对迪斯尼动画的模仿,而是很好得将其跟中国古典风格结合了起来,即使让熟悉迪斯尼动画的人看了,也有很多耳目一新的感觉。
动画的剧情基本是根据《西游记》第59回至第61回这块(也就是“三调芭蕉扇”的故事)来改编的,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发挥。并因为当时的背景,希望借此来激发人们的抗日热情。
动画虽然说“实为培育儿童心理而做”,但仔细看下来发现还是有一些不适合儿童的设计存在的。其实当时的迪斯尼动画也存在着一些这样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如今迪斯尼在发行这些旧作时会删掉一些地方的原因(不过为此也引起了不少影迷的不满)。
昨天晚上看了万籁鸣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该片在角色形象以及风景描绘上是中国传统风格,其中,最有趣的是孙悟空的形象,基本上就是只猴子,手脚总是弯着的——没一点威风凛凛的感觉。最倒霉的依旧是沙僧,变成结巴了。
而在角色动作方面的处理上就很有迪士尼的范儿——把人物理化。比如里面的沙僧被牛魔王踩成一张纸,八戒吹气球似地又把他吹圆实了。
除此之外,有些地方的处理非常现代,八戒从铁扇公主那儿骗来芭蕉扇时,作者表现他得意忘形的样子是拿起芭蕉扇当吉他边弹边唱。
这部片子是1941年在上海上映的,因此整个故事也是对抗日战争的隐喻——最终战胜牛魔王是悟空、八戒、沙僧以及火焰山附近村民同心协力的结果。
可惜,因为种种原因,之后的13年,万籁鸣无缘继续动画事业。195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邀请万籁鸣担任艺术顾问,他才重拾生疏的画笔。5年后拍摄完成目前中国动画的最高峰《大闹天宫》。然而之后因为文革”期间,有人质疑,这部片子借古讽今:因为玉皇大帝嘴下有颗痣,而毛主席下颌也有颗痣,孙悟空到底是在反谁?万籁鸣遭到隔离审查。
本来是为了考试看得这部电影,以为会和其他影史上所谓的经典作品一样无味呢,没想到看得我兴致盎然,真是出乎我的意外。
首先在内容上,这部动画电影面对的观众就是成人,后来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之流真是难以望其项背,只能说历史光荣地倒退了。
这部电影在开头的字幕里就表明自己的观点,认为西游记是一部童话,而不是什么神怪小说,而这部电影与其说是给孩子看的,不如说是给大人看的。
最让我惊艳的是我居然在片中看到了婚外恋,而这个婚外恋中的小三儿是我见过的最理直气壮的小三儿,居然当着牛魔王的面叫人家的原配夫人“那个不要脸的女人!”完全没有小三儿的受气样,而且她的表情和神态画得简直是绝了,真让人佩服二万的功力。
另外,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孙悟空,而是猪八戒,他变身牛魔王骗取芭蕉扇那段很显然是电影中的高潮部分,中间他和铁扇公主的调情和两次唱歌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铁扇公主显然春闺寂寞,好不容易逮到大王,又是好酒好肉,又是轻歌曼舞,给老猪伺候得险些现了原形。
铁扇公主的歌词简直绝了:
我对国产影片一般没什么信心,尤其是掺杂了主旋律思想的。之前看过一些老电影全是因为需要考试,能挑出来说得上喜欢的也就《小城之春》一个。要不是因为需要写论文,这部片子我可能也就错过了。
作为战时出品的影片,其中掺杂了说教也情有可原,影片观赏性并没有因此打折扣。打斗的场景添加了喜剧元素,也更加耐看。
比较让我吃惊的地方,是所有人物的动作设计都符合人物形象,并且动作都有重心。也就是说人物的每一个脚步都是实打实踩在地上的,跌倒也好,跑步也好,都是实实在在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在的国产动画,人物基本上都是飘的。走起路来都是“摩擦摩擦在光滑的地板上摩擦”,走一步滑出去好远。虽然很不想这样讲,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感觉真的是退步了。
《铁扇公主》演职员表(根据视频片头整理)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yuyangsl.cn/video/id-20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