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不是很有耐心,因为觉得不值,但既然看了,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
电影情节比较混乱,像是即兴之作,更谈不上什么深度或思想,只是很直白地展现了一群摇滚青年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抛开摇滚的艺术性不谈,我看到的就是一片混乱,荷尔蒙分泌旺盛的青年,反传统反道德,挥霍精力,激情叛逆,愤怒冲动,个个觉得自己牛逼,够独特,够劲儿,够……
一口一个操大爷,一句一个你妈B,似乎不这样就表达不出那味儿,不这样就不是混那圈子的人,他们物质困窘,又自我感觉好地出奇,他们颓废迷惘,又睥睨众生,大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
当卡子语气轻松地要毛毛打掉肚里的孩子,那神情仿佛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手术,而非牺牲一个鲜活的生命,又在毛毛离开后强奸了另一个姑娘时,我真想一脚踹翻并狠狠踩这个不负责任的男人。
青春迷惘不是挡箭牌,血性摇滚也不是,死命儿玩命儿愤怒发泄,那是个人的事儿,想怎么搞都可以,但务必务必,不能伤害到他人,更不能打着艺术的旗号,作为逃避推诿的借口。
疯狂,嗯,纯粹的艺术必然引…
一切都是乱的
80年代,迷茫的时代。
想起顾城、海子他们。疑惑为什么片子里就没有人死?!
虽然和自己的生活有所不同,但觉得和谣传的“80年代”很神似。总体感觉就是:算是领教了。
还是推荐一下吧。历史毕竟就是这样的。
1994年,我上小学四年级,天天穿着大裤衩,塑料凉鞋,嘴里飞着女性的上三路,下三路跟小哥们们呼啸山林。1994年,“盲人”王家卫靠着《东邪西毒》和《重庆森林》牛B得五迷三道。1994年,傻阿甘成为美国青年新一代年轻人的风向标后,老汤封王拜相。1994年,张元带着一帮日后都独当一面的杂种们鼓捣出了这部《北京杂种》。
上了初二才第一次听说“魔岩三杰”,在一个哥们吐沫横飞了半个小时之后,才明白了有这么一批“唱歌的”:能把三弦“挠”出吉他音;在酒吧唱歌用酒瓶子飞歌迷;开演唱会的时候上身就没穿过衣服。然后就义无返顾的喜欢上了摇滚,尽管它永远不可能在春节联欢晚会出现;永远不会像《伤心太平洋》和《我想我是海》一样从8岁吃冰棍的小孩子到80岁卖冰棍的老奶奶街头巷尾的传唱;永远不可能在一张碟30首歌的《伤心男人合辑》的VCD里找到。因为它是主流社会所排斥的。
张元带着这批当年非主流的“唱歌的”鼓捣出来的这部电影后来被学院派盖棺定论为“实验电影”。意思就是说别想开山立派,流传后世,小孩子随便折腾折腾算了,不然抽你丫的。因为中…
凌晨看《读书》杂志,有一篇好像叫《你不能不接受》,是对一部电影的评论。电影叫《北京杂种》,据说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有些稀里糊涂,没有故事,没有情节,说是把一个人撒尿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国内,这部电影还没有放,在国外据说引起不少注意,邀请参加国际影展。外国人的趣味在这里,越奇特,越是官方不认可,他们就越是认为有价值,殊不知有时也搞出笑话。
我是一个青年,现在就是 我是95年出生的 电影拍时我还没出生 这仿佛让我错开了这部电影 也几乎错开了
我生长在江南 地缘 让我离北京很远很远 在我身边 知道或了解中国摇滚的人很少很少
可我实在是个杂种 从小就是 我贪玩 我倔强 干着各种各样的坏事 我骂过老师 离家出走 打架 三句不离脏话
或许是精神上的召唤 我遇到了中国摇滚 接着 我遇到了这部电影
第一次看是在网吧包夜的晚上 我第一感觉是 这电影太粗糙了 就没继续看下去 最小化了 玩我的游戏 只觉得歌很好听 特别是 最后的抱怨 前的那段 纯音乐 感觉所有的孤独与夜的寒冷都没了
后来 我终于耐着性子把它看完了
可不知为什么 我越来越喜欢 或许是 我的心中早有那股杂种气
电影很乱 但又不乱 它就像我们的生活 但我用心去看时 它就不乱了
电影中的那些人是杂种 是时代主流下的杂种 他们并不真正杂种 他们没有选择主流 就成了主流下的杂种 他们愤怒 他们迷茫 他们却是向上的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想自己的梦想 迎着风向前
我看过 别了,乌托邦 或许里面的话说的对 他们只是在追求着精神的世界
祝愿这些每个时…
北京杂种:惊艳!散淡变成了扯淡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yuyangsl.cn/video/id-94189.html